​让作文散发“思辨”光芒 颐华学校语文、思政教师同上作文课

05月16日 16:16 来源: 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

岳阳日报全媒体讯(张香贵)5月12日,颐华学校图书馆三楼,高二年级100余学生围坐一堂,或入神聆听,或凝神思索。一堂由语文、思政教师同上的作文审题课,有力激活学生“思辨”磁场。

课堂上,颐华学校总督学、高中部语文教师欧阳昱北负责抛出问题,解读文本,点出材料中的“思辨”关键。颐华学校教师研究院院长、思政教师严伯霓引导学生利用哲学思维,把材料看得准、想得清、写得透。颐华学校高中部语文教师王靖则充当“主持人”,在学生对“思辨性”作文审题立意难以把握时,恰到好处地请两位教师从专业角度进行解答。

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“思辨”的两端,高2004班学生还现场表演了一部校园短剧,生动还原作文材料。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,分享自己的思考。两位“导师”则一一点评,引导学生们对社会人生中特定事件有所思、有所辨。

作文课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?据了解,近年来,全国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考查,而考场思辨性作文关联语文和思政两个学科,作文思辨在一定范围和模式上与哲学的辩证思维相叠合。请专业的思政教师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思考、理解材料,构建思维框架,更能写出有思想,有层次,有逻辑推进的文章。

“高考语文《新课标》中要求,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,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,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。”平江县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、颐华学校高中部语文教师彭妹辉介绍,越来越多的新高考作文具有强烈思辨色彩,而思辨性作文题审题时材料的思辨意味浓,思维强度大,需要考生分析质疑,多元解读,思辨性作文的审题立意成为众多学子的“痛点”。

为此,这堂语文、思政融合课应运而生。彭妹辉表示,融合课旨在引领学生在审题立意上持两端看问题,不片面、不孤立。通过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打开审题立意的思维之门,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地剖析问题,理性、客观、公平、辩证地评价、思考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,真正让写作走向深刻和创新。

此次课堂展示吸引了全校各学段教师现场听课,同时,还有近千名县内县外教师在“云端”观摩,思辨作文审题课“范式”、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、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均收获连连点赞。线上观课后,平江三中语文教师张脱冬感言,“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授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,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,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。欧阳昱北老师和严伯霓老师启发式、沉浸式的教学方式,更是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引导。颐华学子将2015年湖南卷的作文,以校园短剧《一棵大树去旅行》的形式表演出来,更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理解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。”

一直以来,颐华学校高度重视学科融合建设,打破学科边界,整合学科资源解决复杂问题,组建了一支跨学科教学研究的创新教师团队。未来,颐华教师团队将积极探索更多跨学科融合课,不断提高融合育人水准。